前言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学报之一,在我国学报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以1930年正式创办的《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为始,发展到2000年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

英文版,再到现如今的《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武汉

大学学报已经历了93年的风雨沧桑。

现正值喜迎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迎校庆·期芳华”栏目,让我们一同“传承珞珈薪

火,共赴百卅之约”。

这期,就先让我们探寻《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足迹,一同回顾与展望武汉

大学学术期刊的历史与未来。

以下内容编辑整理自任大志、杨于高撰写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史略(1930~2000)》

一文(《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的曾用名)。因推文篇幅

有限,将分为1930年—1949年,1949年—2000年两段历史进行推送。

1930年—1949年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 1893 年(光绪十九年)在武昌

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几经更名:方言学堂(1902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 年)、国立武

昌师范大学(1923 年)、国立武昌大学(1924 年)、武昌中山大学(1926 年)、国立武汉大学(1928

年),经历了100 多年风风雨雨的历史。

1918 年—1926年

20 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命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校的学术空气比较活跃,各种学术团体

纷纷成立。1918 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会”决定出版《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会

杂志》,同年 5 月出版了第一期,这是武汉大学历史上出版的第一本自然科学期刊,前后 5 年共

出版了 9 期。与此同时, “博物学会”创办了《博物学会杂志》,至1926 年 1 月,出版了 6 卷

2 期后停刊,据现有资料推算,约出版了 17 期(第 6 卷起改名为《生物杂志》)。上述刊物尽管是

综合性期刊,但其内容是以研究论文、实验报告、学科前沿介绍为主,为繁荣学校的科学技术和

促进学术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属中国各大学创办最早的自然科学类期刊,可以说是学报的

孕育和萌芽。

1929年—1930年

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1929 年 3 月,王世杰就任校长,并陆续聘请了一批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学术活动得到进一步开展。1930 年,学校决定创办《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国立

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三种学术期刊。王世杰对创办《季刊》十分

重视,亲自撰写《创刊弁言》。他在《创刊弁言》中首先提出“学术期刊可以看做一国文化的

质量测验器”,说明学术期刊的重要地位与性质。他认为,学术进展的“基本条件”是“鉴赏

与批评”,而“学术期刊是鉴赏与批评的媒介”。因为,学术的研究必然是一种“集合的研究”

而学术期刊是起到交流作用的。最后他希望三个期刊成为“全学术界之公共刊物”。《创刊弁

言》为上述三个刊物的办刊宗旨与方针奠定了基础。

《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下文简称《理科季刊》)(见图 1)每年 3,6,9,12 月出版。篇幅

不定,一般为 220 页左右,约 12 万字;文章文言白话不拘,但开始用文言文的居多;文字之

间疏密得当,给人以清晰、醒目之感;每期均发行800份。出版印刷费“由本校经费项下支付”。

                                                     

                                                     图 1 《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封面

《理科季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等方面的文章。另外,每卷后面都有总目

录,把该卷刊载的文章分专题刊出。

《理科季刊》设有编辑委员会,由校长聘任本校教员若干人组成,并指定委员会一人为总编辑

(编辑主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开会由总编辑召集,负责审查稿件、决定稿费、保管存款及审议

其他关于季刊出版事宜。委员会委员除分期承担撰写论文外,每期有撰写书评的义务。刊登的本

校教员稿件由相关学院院长和总编辑共同负责征集。

《理科季刊》还函聘校外学者为“特约撰述员”。“特约撰述员”分期担任撰述论文任务,还负

有随时撰写书评的义务。凡刊登的稿件,属论著之类,无论是本校教员还是校外学者,一律致送

稿费,其标准“依文稿之性质及篇幅之长短分别致送”。列入特载及书评栏目的稿件,支付稿酬

与否,视其“性质及篇幅之长短临时决定之”。刊登“特约撰述员”“稿件按规定从优致送稿

费”。《理科季刊》由“季刊委员会”编辑,“国立武汉大学出版部”出版、发行,“ 商务印书

馆”代售。

1939年—1949年

从 1930 年创刊至 1949 年,《理科季刊》经历了两个时期。

1930年—1937年

1930 年至 1937 年为第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共出 7 卷,每卷 4 期, 共 25 期,第 7 卷 1 期

是1937 年 9 月出刊的,第 7 卷 2 期发了稿在上海付排印刷,因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学校没有

收到,至今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都没有找到该期季刊,因此该期是有刊号却不知是否

发行过。这个时期的出版比较稳定 ,没有中断。

1938年—1948年

1938 年至 1948 年为第二个时期。这—时期,由于局势动荡,经济拮据,期刊频于萎缩,基本

处于停顿的状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教育事业

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在武汉沦陷前的1938 年 4 月, 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理科季刊》因

此被迫停刊。1942 年《理科季刊》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复刊,其间也只出过两期,即 1942 年

10 月的 8卷 1 期和 1944 年 10 月的 8 卷 2 期。这其中要特别提到的是第 8 卷 2 期,它是纪念

张镜澄教授讲学武大 30 周年特刊。张先生 1914 年来校任教,是《博物学会杂志》最早的编辑,

曾代理国立武昌大学校长,担任生物系主任多年,被誉为“国宝大师”。1945 年 8月抗日战争

胜利 ,学校忙于东返武昌,东迁工作到1946 年 10 月才基本结束,季刊因此又停顿了 4 年,直

到 l948 年 3 月《理科季刊》才出版最后一期即 9 卷 1 期。本期全部是用外文发表的论文。

纵观《理科季刊》,其内容有以下特点:

1).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

《理科季刊》 这一指导思想十分明确,每期所刊载的学术论文大约占总篇幅的 80 %。只要有学术

价值,不论文章长短均可刊载。刊载的论文中绝大部分都是长文,有的长篇论文分期刊载。如华罗

庚的“代数数域论”从 4 卷 3 期连载到 5 卷 4 期,说明当时的编委会,是以质量第一来确定稿件

取舍的。作者阵营与文章质量都是蔚为大观的。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在《理科

季刊》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十分重视刊登学术讨论与书评的文章

《创刊弁言》明确指出:“学术期刊的存在可使从事某种学问的人,以其创作或创见,陈诸从事于

同一学者之前而供其鉴赏或批评。而凡从事于同一学问者,并得采取鉴赏者批评者之见地,立为新

的研究之基础,以企图新的成果。”“因为人类本无所谓超人,脱离群力——即脱离外来的鼓舞与

外来的纠正——任何个人,在科学上或艺术上,决难有伟大的成就,这就是鉴赏与批评所以成为学

术进展的基本条件的原因”。

《理科季刊》在第 1、2 卷内,每期都有书评,其内容有教材也有专著,有中文书也有外文书。发

表书评文章,对交流学术信息、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促进学校学术发展、活跃学术空气都起到了

重要作用。重视书评,开展探讨性的批评是《理科季刊》的一个很重要特色,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3).刊载译文并开始用外文发表文章

《理科季刊》组织与翻译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如“波动力学导言”(潘祖武, 1 卷 2 期),

“经过结晶体的电磁波之回折”(衷至纯译,1 卷 2 期),“射影几何学之最近趋势”(彬先萌译,

2 卷 3 期), “近代之不等式”(肖文燥,4 卷 1 期起连载 2 期), “最近之法国生物学界”(何春

乔,创刊号起连载多期),“新物质论浅说”(邬保良,5 卷 1 期),“重氢”(汤佩松,5 卷1 期)

等。在翻译外文的同时,也开始用外文发表文章,《理科季刊》第 7 卷第 1 期全是国内学者所写

的外文论文,反映了编委会的主导思想从前一段时间大力介绍国外科学成果开始转变到作为窗口

向外开放交流,这一期主要是 P·S· Tang(汤佩松)和 P·L·Woo(邬保良)所撰写的论文。

4).刊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史资料

《理科季刊》这一时期在数学史方面,有曾昭安教授的“数学家姓名录”,将古今中外知名数学家

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从 3 卷 2 期开始连载到 5 卷 4期,尚只排到字母 P,已经上万人,此后未

再续登,但已是一篇巨作。在数学史方面还有管公度的“数学史年表”(2 卷 2 期),程编的“中

圆周率值之演变”(5 卷4 期)。另外,在生物学史方面,有“植物生理史略” ,从 1 卷 4 期,

续连载到 4 卷 4期。与科学史有关的还有一些其它的文章,联系到40—50 年代张资珙、吴南

等教授在化学史和物理学史方面的工作,说明武汉大学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确是有其传统的。

《理科季刊》的编辑出版,为《武汉大学学报》的出版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上一篇:2023年《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专题征文(正刊) ——面向工业领域软件开发的新方法和应用

下一篇:《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史略(194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