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62 年到 1965 年,《自然科学学报》总的发展是正常的,并注意到了规范化,例如学报的
每篇论文都有中外文摘要(英 、俄文均可),在每篇首页上加了书楣,有的论文载有收稿日期。十
分遗憾的是,《理科季刊》十分重视书评文章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学报上没有能坚持,1965 年
底到 1966 年初,“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度停刊 , 而且一停
就是 8 年。
1973年—1988年
1973年—1974年
1973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下达指示恢复出版大学学报。不久,国务院批准武汉大学恢复出版《武汉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学报。1973年9月正式复刊出
版。学校成立了学报编辑部,陆永良、黄庆璋、胡心如为编辑部负责人。
复刊后的学报在试刊两期之后,1974 年被批准为季刊,正式公开出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以下简称 《自然科学版》)由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全国各地邮局发行。同时,在
学报的出版管理、订阅、组稿等方面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
1974年—1988年
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后,在学校党委及校行政的领导下,从思想上和组
织上加强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努力恢复和提高学报的学术地位。1980年1月,《自然科学版》学
报成立了编辑委员会,主任:高尚荫;副主任:李国平、吴熙载、胡心如;编委有:杨弘远、吴
厚心、张俊生、严家骐、卓仁禧、周如松、查全性、梁百先、曾宪昌。从1980年第1期起,由武汉
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随后,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属于系、
所一级的独立单位,直属学校领导。陆永良任编辑部主任,黄庆璋、何天齐、胡心为任副主任。从
1980年9月起,《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批准由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公开发行。
《自然科学版》在1974年到1988年第1季度,共出版正刊57期,发表文章889篇,接近复刊前54年的
总和,另外还出版了两期试刊和5期专刊。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
放的总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恢复和加强了学报固有的学术性特
色,开创了《武汉大学学报》自创刊以来的新时期。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版》学报大致上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特色:
1)从学校实际出发,与教学科研同步发展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彻底清算了“极左”思潮对全国学报工
作的破坏和干扰,学报的学术性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以1987年为例,正刊4期共发表85篇论文,其
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科学院资助的有25篇。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发明奖的项
目,全都在《自然科学版》上发表过文章。《自然科学版》坚持从本校实际出发,同学校的教
学、科研工作同步发展,真正把《自然科学版》办成反映武汉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比如,
何定杰教授在自己有生的最后几年坚持研究《本草纲目》,其成果在《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系
列文章。武汉大学分析科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自然科学版》1974年第2期出版了稀土分析专号,
这是武汉大学邀请全国95个单位举行稀土元素分析报告会中精选的论文集,大大提高了该学科在国
内外的影响。
2)突出学科特点,推动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
《自然科学版》特别注重本校的学科特点,对集中的课题采用专栏报道;例如病毒系颗粒提病毒的
研究,一个时期成果较多,1981年第2期采用了专栏集中发表。武大基础数学和分析化学,博士点
导师集中,稿件量大,为了解决周期长的矛盾,都曾用专刊方式集中发表。对重点中年教师采取跟
踪组稿,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对学科带头人,用“学人谱”的形式进行专门介绍。采用这些方式,
尊重老专家,依靠中年骨干,扶植优秀青年教师,总结学术研究的经验,树立学习的楷模,活跃武
汉大学的学术空气,推动武汉大学的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发挥窗口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起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作用。
《自然科学版》注意打破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体制,优先发表一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科学研究论文,而且在这些论文中,力求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紧密结合,与自然科学、技术
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比如,生物系水稻三系研究和赤眼烽人工模拟卵研究,化学系光学玻璃防
雾剂的研制,都是以后获奖的项目。“武汉野生植物和常见栽培植物”,“贵州的鸟类”都是有
特色的文章。为了更好的办好《自然科学版》,学报编辑部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党的政策和有关
法令、法规,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实现知识更新;并组织编辑人员深入专业领域,及时掌握学科发
展的新动向,及时组稿,做好发稿计划。在发挥学校窗口的重要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990年—2000年
1990年以来,《武汉大学学报》进入了迅速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时期。从1990年第1期开始,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仍设有编辑委员会,主编先后有:王仁卉(1990年第1期~1992年
第4期)、李卫华(1993年第1期~1997年第6期)、李文鑫(1998年第1期~2000年第6期),副主编先
后有:胡心如(1990年第1期~1991年第1期)、杨于高(1990年第2期~),任大志(2000年第1期~)。
《自然科学版》从1993年第1期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28页,双月24日出版。1998年第1期开
始,由原来传统的小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刊期和页码不变(见下图)。

中、英文《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
中、英文《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1996年创办了武汉大学自然科学英文版学报,刊名
为《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以下简称《自然科学英文版》),是与
自然科中文版完全不同的新刊,季刊,季末月出版,大16开,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查全性为
《自然科学英文版》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委有:杨弘远、卓仁禧、侯杰昌、王少阶、李卫华、李文
鑫、田德诚、王延平、胡迪鹤、康立山、文志英、徐超江、程介克、秦金贵、宋运淳、陈家宽、沈
萍。主编:李卫华(1996年第1期~1997年第4期)、李文鑫(1998年第1期~2000年第4期),副主编:
杨于高(1996年第1期~),任大志(2000年第1期~)。到2000年底,已出版5卷20期,发表论文612篇。
《自然科学版》和《自然科学英文版》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
科学、自然科学史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辟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栏目。
以上两刊都由《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编辑部主任先后有:郑传寅(1990年9月~1993年
7月)、杨于高(1993年7月~2000年12月),副主任:杨于高(1991年9月~1993年7月)、张炳煊
(1991年7月~1999年10月)、吴友法(1993年7月~2000年12月)、任大志(1999年1月~2000年12月)。
这个时期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
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
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刊物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组稿,开门办刊
学报的学术质量取决于稿件的学术质量。编辑部改变过去等稿上门的状况,鼓励编辑积极向校内外
作者组稿,学报刊发的文章大多数具有一定创见和学术理论深度,不少文章研究的是该学科前沿问
题、热点问题,有的是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学术水平。在学校领
导的支持关心下,依靠全校师生和编辑人员的努力,学报的整体质量始终处在全国同类学报的前列,
很好地反映了武汉大学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的重要地位。
武汉大学获奖的自然科学项目多数都在《自然科学版》上发表过论文。属省部级以上国家基金资助
项目的产文率:1991年为29.2%,1993年为36%,以后逐年有所增加,基本保持在70%左右,最高达
80%以上。在1998年12月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排行表
(CSCD)》中,《自然科学版》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进入前10名。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
俄国的文摘杂志(РЖ)、英国的科学文摘(SA)、动物学记录(ZR)、德国的数学文摘(Zbl)等文摘杂
志以及国内的文摘期刊和数据库都将自然科版学报作为固定来源期刊加以收录;20多家文摘期刊和
数据库(包括SCI、EI、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都收录有我们学报的论文;1998年被“中国高
校学报研究会外联委”向国际上最权威的《SCI》推荐为源刊,已通过初审,现正在复审之中;
1998年起美国的工程索引(EI)将《自然科学英文版》作为核心刊源(Compendex)加以收录,
2000年《自然科学版》已进入EI(Page One)。
2)加强了刊物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以前,学报编辑对刊物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认识不足,出版比较随意。例如,量和单位、数字表述、
版式安排、版权页著录、图表设计、文献著录、乃至开本的大小等,都不规范,也不统一。1990年
以后,编辑部开始注重刊物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加大力度,严格要求,现在学报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已基本上符合国家要求。
3)管理制度化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编辑部全体同志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学报工作稳步发展。
经全体同志集体讨论,编辑部先后建立和修订了以岗位责任制为龙头的9项规章制度,学报工作进
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例如,我们建立了内外审读制度,这是一项质量监督制度。就是
在每期学报出版后,我们在编辑部以外请一位专家进行全面审读;编辑部内部建立编后审读制度,
学报出刊后,在审读的基础上开会进行讨论、总结,找出问题,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全体编辑
人员兢兢业业,工作认真负责,严把文章政治质量及学术质量关。编辑工作采用三审(初审、复审、
终审)四校(三校+互校)一读(通读清样)制,校对质量差错率在整体上保持不超过万分之一。
4)出版现代化
编辑部配备了微机照排系统,每位编辑都配有一台微机,实现了编辑排版现代化;编发的文章不转
版,排版印刷规范、美观大方,印刷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与国际期刊接轨,以及适应武汉大学
科学发展的需要,《自然科学版》从1998年第1期开始,改为大16开本出版后,以更高的政治、学
术质量和印刷质量服务于国内外读者。
5)编辑人员学者化
为了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把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开展编辑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号召大家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多方积累各种素材,积极写稿。编辑部不定
期地组织编辑学研讨会,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编辑部鼓励编辑同志经常出
去走一走,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议,以了解动态,开阔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并规定每个编辑每
年必须出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现已形成制度。据不完全统计,编辑部编辑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
出版专著译著19本。
6)注重社会效益,提倡奉献精神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重要,对于学报编辑部来讲,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更为重要;当然,在
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要力争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学报的发行量不大,并略有下降,其
他收入也少,编辑部的福利待遇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主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大家的积
极性。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编辑部经常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倡奉献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因此,编辑部全体同志兢兢业业,勤勤
恳恳,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牢固地树立起了质量意识、创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决心把学报办得
更好。同时,编辑部也积极采取措施,想办法创收,基本上保证编辑部人员的收入不低于全校平均
水平。
这十年,是《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速发展的时期,刊物的政治质量、学术水平、编辑质
量和印装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被湖北省教委和省出版局授予“先进学报编辑部”称号;
199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授予“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1997年获“国家教委系统优秀科技期刊一等
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9年被湖北省科委授予“科技期刊先
进集体”称号;1999年获“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199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
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被历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核心期刊。
纵观《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70年的历史经验,要办好学报,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刊
方向和办刊宗旨,把提高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改革,勇于创新;要有一个政治业务能力强、
得力能干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热爱编辑工作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要经常联系作者,了解各学科领域
的信息动态,及时发现优秀论文,这些都是办好学报的根本保证。
70年的风风雨雨,《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其中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教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为了更好地办好21世纪的《武汉大学学报》,继续为促进我国
的科教事业做出贡献。有鉴于此,此文简略地记录了《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创刊以来的
历史,给20世纪的《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画上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2000年8月2日,原武
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实行强强联合,新的武汉大学成立
了,《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新的《武汉大学学报》又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胡心如教授提供了诸多资料,并对本文进行了审读 , 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