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青年编委会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青年编委,青年通讯编委、客座主编代表以及中心各刊编辑部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会上,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主任任晓舟宣读了“关于成立《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青年编委会的决定”,公布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白彦福等52名同志被聘任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青年编委,常迪等10名同志被聘任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青年通讯编委。张焕国教授作为客座主编代表现场为青年编委代表颁发了聘书。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执行副主编谭辉以“共建共享共赢,打造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为题做工作报告,详细阐述了《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思路,并对青年编委会的工作提出要求和期望。

谭   辉

  讨论环节,线下线上青年编委代表一致表示将主动履行青年编委的职责,并针对期刊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期刊发展献言建策。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曹越教授在发言中建议期刊主旨定位聚焦,并保持学科交叉理念,围绕武大特色强势学科研究方向,紧跟诸如“双碳”等国家重大战略前沿。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庄园教授建议通过推荐专家审稿来加快审稿速度,提升作者投稿体验。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彭创教授建议通过刊发Comment, Highlights, Correspondence 和 News & views 吸引读者关注度,提高期刊显示度。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蔡强教授建议缩小刊发论文的范围,同时加强后期的传播与推送。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谢伟教授建议通过定位热点、找准前沿;精炼范围、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期刊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期刊。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聂龙辉教授建议通过定期推送相关信息,密切编辑部与编委/学者之间的联系,增强期刊黏性。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程鸿刚教授就如何提高审稿速度、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作者投稿体验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湖北工业大学陈玉欣博士建议通过提高初审质量、加强青年编委工作管理、加强后期传播推送以及增强编辑部/编委/作者/读者间的互动等举措提高工作效率和期刊影响力。武汉工程大学丁芝侠教授也就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提高期刊时效性给出建议。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张召富研究员表示青年编委应该更多地参与到编辑部的工作中去,协助编辑部缩短审稿周期,共同推动期刊质量的提升。

  线上参会的青年编委也积极发言。重庆大学廖勇博士早在会议之前就编辑部如何选题、捕捉热点、如何利用融媒体和如何为学者服务给出多项具有实操性的宝贵建议,在会上又对青年编委的工作提出要求,特别强调组建青年编委会意义重大,期待与编辑部共同努力,推动《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开启发展新篇章。南昌大学余礼苏博士、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罗开盛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黄勃博士、上海理工大学高卡博士也纷纷就如何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给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比如:建立预审制度,减少低质稿件进入审稿环节;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增进编委与编辑部的沟通交流;加强后期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等等。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张焕国教授深情回顾了1980年在《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发表第一篇论文的经历,以及2004年来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共同创建学术会议与学术期刊合作刊发论文新模式的历程,勉励青年编委同编辑部一起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坚持四个面向,通过办好学术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和服务平台,为国家创新型建设贡献力量。

 张焕国

  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主任任晓舟对所有参会专家表示衷心感谢,指出编辑部要深入研究思考,认真总结,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紧紧依靠科学家,充分发挥青年编委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任晓舟

  青年编委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促进《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提升稿件质量、开拓办刊思路和优化办刊模式。用廖勇编委的发言总结此次会议:办刊如带兵打仗,各环节需要环环相扣,才能驰骋疆场,百战百胜!

上一篇:关于聘任青年编委、青年通讯编委的决定

下一篇:专题征文丨2023年《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电能存储与转换技术”